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个象征之梦

从上海世博会谈起

1839年,肩负禁烟重任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在一封例行奏折中认真地告诉道光皇帝,夷人穿紧腿裤,膝盖不能弯曲,上岸敌不过宽袍大袖健步如飞的大清将士,所以,如果与英国发生“边衅”,英人在海上也许占优,但在陆地上,他们绝对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那一年之后的第二年所发生的鸦片战争,不管是在海上还是陆地,中国人都输得一败涂地,匪夷所思,脸面全无。今天我们还知道,林则徐当年就被目为民族英雄,后来更被定位为“睁开双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以林则徐之智慧和干练,当年他对西方的看法也不过尔尔! 那个年代中华帝国之颟憨、虚弱与短视,让后人如我们,除了唏嘘还是唏嘘。1840年的中英战争,不仅败局一开始就已注定,而且还是一连串真实苦难的开端,其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屈辱,终于让中国人尝到了弱国甚至亡国的滋味,也成为催生现代中国诞生的强大力量。

仅仅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第十一个年头,1851年,英国人在伦敦举办了让其国力得到充分张扬的万国博览会,其中坐落在海德公园的临时主展馆“水晶宫”,俨然已是现代建筑的起源。由于万国博览会的空前成功,这样一种与工业时代相吻合的展示方式,也就成为了世界各国展示其力量的政治空间,成为书写强国地位的国际模式。

1851年时,若大一个中国恐怕没有人会想着要去办世界博览会。1872年李鸿章指出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应付这个变局,他发起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出现的若干次小规模展示会,也许能说明类似梦想曾经在这个手握重权的人的头脑中闪现过。可惜,甲午战争的惨败葬送了洋务运动,博览会依然像梦魇一样遥遥无期,直到今年,也就是2010年,这个梦才成为现实,上海才迎来了一次这样的世界盛典。

从英国万国博览会到上海世博会,历史走过了150余年。中国人用了整整一个半世纪才圆回了当年萦绕在精英阶层乃至全体中国人心中的强国之梦。翻看历史,起伏跌荡,苦难与光荣并存,屈辱与抗争共舞,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历史的吊诡甚至比当年林大人看西方之荒唐更让后人唏嘘,唏嘘到不已的程度。

从这一点看,上海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的剧烈转型。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总结晚清七十年的乱局之后预言,中国的转型期要用二百年。按照他的时间表,以上海世博会为时空标志,中国已经转型了三分之二,还剩下半个世纪继续这转型的历史使命。半个世纪以后,也就是中国在真正完成了社会与文化体制向现代化的全面转型之后,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对此我们可以有诸多猜测、诸多构思和诸多描述,但无论如何,上海世博会这个标志肯定是隐含其间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梦,一个圆了下来的象征之梦,并因此而成为未来历史的记忆节点而为后世所不忘。

话题:



0

推荐

杨小彦

杨小彦

27篇文章 1次访问 1年前更新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曾任花城出版社编辑,《画廊》杂志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加拿大中文电台时事评论员及加拿大温哥华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近二十年来,撰写有上百万字的专业评论,涉及绘画与摄影。被收入贾方舟主编的《中国艺术评论家》,为近二十年在此领域做出成绩的36人之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