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0年6月25日,著名艺术家吴冠中以91岁高龄去世。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西宜兴,一个以生产紫砂壶闻名于世的文化小镇。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深受校长林风眠的影响。1947年,吴冠中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教育部的公费留学资格,到法国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就读,同学中有后来成为世界著名艺术家的赵无极、朱德群等人。1950年秋学成,正值新中国诞生,吴冠中毅然回国,参加刚刚兴起的社会主义建设。

回国后的吴冠中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院。50年代的新中国,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的缘故,出现了全面倒向苏联的倾向,艺术自不例外,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派的写实主义成为了中国油画教学与创作的基础,在推进油画专业化的同时,也越来越明显地排斥艺术的多样化,尤其排斥与苏派不相吻合的其他学派,这就注定了回国后吴冠中的命运,不可能成为那个年代的主流艺术家。甚至,因为禀承林风眠的审美传统,坚持法国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表现性风格,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几乎在一开始时就处于被批判的阴影之中,志不能伸,意不能抒,情不能发,直到文革,都处于艺术的边缘。不过,恰恰是吴冠中这样一种边缘化的处境,反而让他有时间从容思考,并悄然进行一场风格的探险,为此后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给吴冠中以前所未有的机会,使他得以脱颖而出。上世纪80年代初,吴冠中意识到时代的重大变化,立志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1979年,吴冠中的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发表在当年的《美术》杂志上,明确提出绘画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美,形式美可以独立存在的观点,在美术界引起掀然大波。第二年,吴冠中再接再厉,写了《关于抽象美》一文,继续为“形式美”辩护。在这篇文章中,吴冠中明确指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我小时候玩过一种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彩色结晶纯系抽象美。彩陶及种鼎上杰出的纹样,更是人类童年创造抽象美才能的有力例证。若是收集一下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妇女们发髻的样式,那将是一次出色的抽象美的大联展。”吴冠中的观点进一步引发了关于形式与审美之独立性的论战,也招来各方反弹,批判者有之,赞成者亦有之。客观来看,这一场争论对于推动艺术的多元化,让艺术回归其本体,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一场关于形式美与抽象美的争论,已经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反抗极左艺术的重要标志,成为文革后艺术界解放思想的最早的一场运动。

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家的吴冠中身体力行,以其独特风格而去实践其主张。在中国艺术的当代性方面,在西方油画艺术走向本土化方面,吴冠中无疑开了一个先河。

90年代初,吴冠中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大胆观点,引起了保守的国画界的强烈不满。这一次的争论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争论。吴冠中后来作为补充,用“风筝不断线”为例,形容传统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说明他所提倡的“笔墨等于零”并不是要和传统与生活脱节。在《风筝不断线—创作笔记》中,吴冠中认为:“我认为‘无形象’是断线风筝,那条与生活联系的生命之线断了,联系人民感情的千里姻缘的线断了。作为探索与研究,蒙德里安是有贡献的,但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我更喜欢不断线的风筝”。而在《香山思绪》一文中,吴冠中进一步提出:“风筝不断线,从生活升华了的作品比之风筝,高入云天,但不宜断线,那与人民感情的千里姻缘一牵之线,联系了启示作品灵感的生活中的母体之线。”

前些年,已年近90的吴冠中宝刀未老,继续亮出其变革姿态,公开向中国美术家协会以及各级画院挑战,宣称协会与画院并不利于艺术的自由发展,反而成为艺术官僚滋生的场所,成为艺术权力争夺的战场。他的这一最后呼吁,当然不会得到艺术官方的肯定,相反,冷言冷语的讥讽者不在少数,这恰好说明官办的协会与画院,其势力正日益强大。

从以上经历看,吴冠中不愧为近30年间引起最大争议的艺术家。

就艺术成就而言,吴冠中是林风眠折衷主义的当代传人,是实践中西艺术融合、创造新中国自己的艺术风格的重要艺术家。他的油画艺术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摒弃了僵硬的西化风格,以一个东方人的睿智与眼光去观察世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尽管围绕着吴冠中的艺术观点一直有不同的争论,包括对他的艺术成就有不同的评价,但几乎没有一个人怀疑吴冠中的特立独行,他对艺术本体的坚持与信守,他化艺术与人格为一体的决心与勇气,都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在我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冠中的意义与价值会得到更大的彰显,他的价值,也一定会有比之现在更为客观与准确的评价。

吴冠中千古。

话题:



0

推荐

杨小彦

杨小彦

27篇文章 1次访问 1年前更新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曾任花城出版社编辑,《画廊》杂志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加拿大中文电台时事评论员及加拿大温哥华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近二十年来,撰写有上百万字的专业评论,涉及绘画与摄影。被收入贾方舟主编的《中国艺术评论家》,为近二十年在此领域做出成绩的36人之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