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0年05月15日 11:08

尖锐的观察

广丰兄又出新书,内容是他的采访报道。

记者不好当,这几乎是不刊之论,原因不言自明,其中的危险,旁人,包括那些从记者报道中获益良多的读者,也难有切身体会。

广丰的采访对象不仅是底层,是草根,而且还有点“黑”,也就是与黑社会有着瓜葛的人与事,这显然增加了他工作的危险度。说他出生入死,并不为过,尽管没有战场的枪林弹雨,但有时的激烈,竟也差不了多少。

记者的工作在于观察。广丰的新书告诉我,他的观察,是一种...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27日 16:23

城市,我们炫耀什么?

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设五个副题,分别阐述与城市相关的方方面面,展示近年来城市飞速发展的现实。出于世博会的公共性,其内容必然是积极向上,充满了丰富乃至奇特的炫耀感,试图营造一个城市全球化狂欢的美妙景观,这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基于中国城市发展的超前速度,尤其是这三十年近乎不顾代价的城市的尖锐扩张,我不得不在如此隆重的世界盛会面前发出个人疑问,那就是:我们的城市究竟要炫耀什么...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27日 01:44

一个象征之梦

一个象征之梦

从上海世博会谈起

1839年,肩负禁烟重任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在一封例行奏折中认真地告诉道光皇帝,夷人穿紧腿裤,膝盖不能弯曲,上岸敌不过宽袍大袖健步如飞的大清将士,所以,如果与英国发生“边衅”,英人在海上也许占优,但在陆地上,他们绝对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那一年之后的第二年所发生的鸦片战争,不管是在海上还是陆地,中国人都输得一败涂地,匪夷所思,脸面全无。今天我们还知道,林则...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15日 18:40

艺术史写作的隐形框架与利益取向

艺术史写作的隐形框架与利益取向

杨小彦

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现象、艺术史写作与受众接受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点,切入到对艺术史写作的讨论当中。笔者在讨论中明确指出,隐形在艺术史写作背后的框架,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利益,这一利益一旦与资本合谋,就会导致一种艺术史的资本写作。笔者认为,这一资本写作涉及到历史与伦理的相关问题,并对艺术史的独立价值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框架,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2日 23:03

浮华城市中的妓院:繁盛与淫靡的镜像

中国城市的变动,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和不间断出现的兴衰交替一样,随着改朝换代的剧烈变动,不断挣扎在营建与毁弃的反复之中。曾经灿烂的咸阳,集天下六国之力扩建,在楚汉相争中化为灰烬。汉长安保持了几百年的繁荣,随之在动荡的三国争雄里几起几落,这自然包括后起的京城洛阳。隋唐长安,无论在城市规模还是城市制度上,都达到了少有的高峰,是里坊制的楷模,也是城市规训的顶点。后周柴荣一纸诏书,把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经...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2日 23:00

民间生活:世俗的狂欢

一直有两种定义城市的方式,一种把城市定义为“定居模式”,另一种把城市定义为“生活方式”。 从“定居模式”看,所谓城市,一般指一种群体组织的存在,相当规模的人口密集地生活在一起,占有广大的空间。他们并不直接生产食品,更不从事农业活动。之所以聚集,是因为政治的需要,其中的统治者高高在上,行使权力,更多的人为这些统治者服务,成为他们的臣属甚至奴仆。从“生活方式”看,城市呈现了与分散的乡村不同的特点,密集的...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22日 22:56

辨析写实主义:中国现代艺术语境中的“西方主义”及其实践

近百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自然也包括视觉领域。[1] 变化本身导致了一个认识上的断裂,并造成此前与此后截然相反的、甚至是尖锐冲突的情境。这个事实说明,不管愿意不愿意,也不管承认不承认,所有艺术家,只要是身临其境,都将无法避免地身陷这一断裂之中。唯一差别是,有的人是无意识的,身受其制而不自知。有的人有所觉察,因而做出了相应努力,以适应变化的情境。更有人试图站在时代前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