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3年12月15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第四届新媒体学术年会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杨小彦做出题为“视觉时代的人文追问”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视觉时代的人文追问是必不可少的,不追问“就会掉入娱乐的泥坑”。

摄影首先是一种权力

“摄影的出现使得世界史有了一部图像的历史。”杨小彦在演讲的开头说道。

而在数码化成像空前普及的当下,器材的昂贵和技术的复杂已不再成为民众和摄影之间的屏障。在“谁都可以轻易获得相机随意拍照时,影像的意义才更加发人深省。”杨小彦说,“在视觉时代,摄影首先是一种权力。”

他认为,每一个人拿起相机作为一个目击者和观察者,就成为了“图像历史的自由撰写者”,图像历史一方面由现场本身所决定,一方面又由目击者和观察者的选择而完成。

用尊严对抗虚拟

在读图已成为一种常态的当下,“我们被图像的海洋所包围。”杨小彦在演讲中说,“视觉在改造着我们,同时也在控制着我们。”他认为这是一个高度监控化、透明化、虚拟化的世界,视觉世界开始颠覆着真实的的世界,而数码化就意味着虚拟化。

“在这时最重要的是用尊严对抗虚拟。”杨小彦认,严肃的图像工作者,一直在用他们严肃的工作来证明,他们是在用一种视觉的方式去书写历史,一部震憾人心的历史。

杨小彦引用他的朋友曹意强博士在《艺术与历史》一书中的话,认为“只有通过图像,我们才能真正窥见往昔”。

他举例李晓斌的《上访者》,认为这幅照片体现了“历史转折的沉重性”。

让镜头持续发出人文追问

拉斯金告诉我们,构成人类历史应该有三部书,行为之书、言词之书和艺术之书。而杨小彦认为,在数码时代,在拉斯金所说的历史的三本书中还应当加上一部“图像之书”。

在他眼里,图像并不意味艺术,而是一种见证。他提出疑问,对图像历史的淡忘,是否就是一种对“人文精神”与“人文追问”的淡忘。

他在演讲中说道,“只有图像见证历史,历史才是可视的,历史意识才会具有视觉的特征,历史的灵感也才会和图像息息相关。同样,只有持续的视觉的人文追问,图像才会与现场和现实,进而与历史发生血肉关系,才能使目击和观察具有人文情怀。”

而在演讲的最后,他谈到“图像之书”的重要性,视觉时代人文追问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很容易掉进娱乐的泥坑,而忘记视觉的真正价值。

本文转自做新闻博客

微信编辑|小猪在飞

话题:



0

推荐

杨小彦

杨小彦

27篇文章 1次访问 1年前更新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曾任花城出版社编辑,《画廊》杂志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加拿大中文电台时事评论员及加拿大温哥华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近二十年来,撰写有上百万字的专业评论,涉及绘画与摄影。被收入贾方舟主编的《中国艺术评论家》,为近二十年在此领域做出成绩的36人之一。

文章